11 月 24 日消息,科技媒体 Tom's Hardware 昨日(11 月 23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互联网发展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断层:我们从 IPv4 直接跨越到了 IPv6,中间的“5”去哪了?其实,IPv5 并非像跳过 Windows 9 进入 Windows 10那样的营销策略,而是真实存在的实验性协议。
援引博文介绍,IPv5 在技术文档中的正式名称为“互联网流协议”(Internet Stream Protocol,简称 ST)。该协议诞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几乎与 IPv4 同时期由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开发,其核心使命并非取代 IPv4,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专注于解决当时网络环境下的实时数据传输难题。
IPv5 的设计初衷极具前瞻性。在那个拨号上网尚未普及的年代,它就试图通过 32 位寻址技术实现可靠的语音和视频流传输,相当于打造了一个国防专用的“史前版 Zoom”。
当时的网络带宽极低且延迟严重,IPv5 试图通过协议层面的优化来保证服务质量(QoS)。然而,它的命运最终被硬件技术的飞跃所终结。随着光纤和宽带技术的爆发式增长,带宽不再是瓶颈,延迟问题也在物理层面得到解决,这让 IPv5 复杂的流控机制显得多余,最终沦为技术进化的弃子。
虽然 IPv5 被历史淘汰,但其同时期的兄弟 IPv4 却因地址枯竭面临危机。1982 年确立的 IPv4 仅能提供约 43 亿个地址,这一数字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IPv4 地址如今已成为稀缺资产,部分企业甚至将其作为贷款抵押品,价值高达数百万美元。相比之下,1989 年提出的 IPv6 拥有 128 位寻址能力,能提供约 340 涧(undecillion,数字单位,代表 10 的 36 次方)个地址,理论上可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 IP。
既然 ST 协议失败了,为什么下一代协议不复用“v5”这个名字?主要原因是 ST 协议在开发文档和早期实验中已经占用了版本号“5”。
为了避免在路由器和网络设备中产生识别混淆,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决定将 IPv4 的真正继任者直接命名为 IPv6。尽管 IPv6 如今在安全性、移动支持和报头简化上全面优于 IPv4,但由于旧设备的兼容性和改造成本,全球网络仍处于新旧协议漫长的共存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