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9 日消息,纽约大学疼痛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显示,通过阻断前列腺素相关受体中的 EP2 受体,可在不干扰炎症反应的情况下减少疼痛。
这一发现基于动物试验与细胞研究,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自然・通讯》,为开发规避传统副作用的新型镇痛药提供了方向。
论文作者、纽约大学牙科学院分子病理生物学系教授 Nigel Bunnett 表示,能够在保留炎症修复功能的同时抑制疼痛,是改进疼痛治疗的重要一步。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目前全球最常用的药物(如布洛芬、阿司匹林)之一,仅美国年消耗量达 300 亿剂。这甚至导致部分人认为美国人把止疼药当万能灵药使用。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是一类与疼痛和炎症密切相关的类激素分子,许多常用止痛药都以其为靶点)合成酶缓解疼痛,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出血风险及心肾肝并发症。
研究合著者皮尔安杰洛・杰佩蒂指出,NSAIDs 通过抑制生成前列腺素的酶来减轻疼痛与炎症,但炎症本身对组织修复有必要,因此全面抑制炎症可能不利于恢复。
研究作者 Pierangelo Geppetti 指出,更理想的方法是针对前列腺素引发的疼痛进行精准干预,而不削弱其在修复过程中的保护作用。
这项研究聚焦于炎性疼痛关键分子前列腺素 E2(PGE2),并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许旺细胞中进行探讨。PGE2 通过四种不同受体发挥作用,早期研究认为 EP4 是主要的疼痛受体,而此次研究采用更精细的分析方式发现 EP2 才是引发疼痛反应的主导受体。
团队通过局部药物递送的方式,在小鼠的许旺细胞中选择性抑制 EP2 受体,结果显示疼痛反应消失,但炎症过程保持正常。Geppetti 表示,阻断 EP2 能够将炎症与疼痛分离,令结果“出乎意料”。
进一步在人体与小鼠细胞中的研究也证实,激活 EP2 会启动与炎症无关的疼痛信号通路,进一步支持其作为新型止痛药靶点的潜力。Bunnett 指出,针对这一“可成药”受体的拮抗剂可能实现不具 NSAIDs 常见副作用的止痛作用。
研究团队目前正在进行前期研究,以评估 EP2 受体靶向药物在关节炎等常需以 NSAIDs 治疗的疾病中的可能应用。Geppetti 表示,虽然系统性给药仍需评估副作用,但在局部关节等区域进行靶向给药具有应用前景。
附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3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