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直接观测到非常规超导性关键证据

抖音秀 热点资讯 4

11 月 9 日消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物理学家在“魔角”扭转三层石墨烯(MATTG)中首次直接观测到非常规超导性的关键证据。相关成果已于 11 月 6 日发表于《科学》,被视为推动高温超导研究的重要进展。

超导体是一种能让电流无能量损耗地流动的材料,如同地铁系统中的“特快列车”,能量不会在传输中消耗。传统超导体需在极低温下维持这种状态,因此应用范围有限。而如果能在接近室温下实现超导,将有望带来零损耗输电网、高效电缆以及实用量子计算等革命性技术。MIT 团队正在研究的“非常规超导体”正是区别于传统机制、具有潜在突破性的材料类别。

研究团队称,他们在由三层石墨烯以特定角度叠加形成的 MATTG 中,测量到了其超导能隙(superconducting gap)—— 这是一种衡量超导状态稳定性的关键指标。结果显示,MATTG 的能隙形态与常规超导体明显不同,意味着其超导机制并非依赖传统的晶格振动耦合,而是可能源自强电子相互作用。

“材料能成为超导体的机制有很多种,”研究共同作者、MIT 物理系研究生孙书文(Shuwen Sun)解释称,“超导能隙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帮助理解哪类机制可能引导我们最终实现室温超导,从而造福社会。”

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新实验平台,可在二维材料中实时观测超导能隙的形成。他们将该平台应用于 MATTG,并结合电子隧穿(tunneling)与电输运(transport)技术,在同一装置中同时测量电流与能隙。结果显示,当材料出现零电阻 —— 即进入超导状态时,才检测到明确的隧穿能隙信号,确认其为真正的超导特征。

随着温度与磁场变化,能隙呈现出明显的 V 形分布,这一特征与传统超导体平滑对称的能隙截然不同,成为非常规超导机制的重要佐证。MIT 物理系教授、研究负责人帕布罗・哈里略-埃雷罗(Pablo Jarillo-Herrero)指出:“深入理解一种非常规超导体,可能为理解整个体系打开大门,这或将指导我们设计出可在室温下工作的超导体 —— 这是该领域长期以来的‘圣杯’目标。”

哈里略-埃雷罗团队早在 2018 年便首次在实验中制备出“魔角石墨烯”,并发现其独特电子性质,由此催生了“扭转电子学”(Twistronics)这一新兴研究方向。本次成果进一步验证了 MATTG 在超导机理上的特殊性,也为后续探索更多二维材料的量子特性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的其他作者包括 MIT 博士朴贞敏(Jeong Min Park)、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的渡边贤司(Kenji Watanabe)与谷口尚(Takashi Taniguchi)。附论文地址: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v8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