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明新型“电子视网膜”植入物,超八成 AMD 受试患者术后“重见光明

抖音秀 热点资讯 9

10 月 21 日消息,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为 PRIMA 系统的无线视网膜植入物,为患有晚期萎缩型黄斑变性(GA)的患者带来了首个可在功能上恢复视力的假体系统。

国际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可帮助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恢复部分中央视力。研究指出,约有 500 万人受该疾病影响,它是老年人不可逆性失明的主要原因。相关成果已于 2025 年 10 月 20 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多国研究协作

这项名为 PRIMAvera的研究由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眼科学教授何塞-阿兰・萨赫尔(José-Alain Sahel)、斯坦福大学眼科学教授丹尼尔・帕兰克尔(Daniel Palanker)以及波恩大学眼科学教授弗兰克・霍尔茨(Frank Holz)共同领导。试验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和英国的 17 个中心展开,共招募 38 名 60 岁及以上的患者。

视觉恢复效果显著

在完成 12 个月随访的 32 名参与者中,26 人视力达到临床显著改善标准,27 人能够在家中使用该装置阅读数字或文字。

总体而言,受试者在标准视力表上的读字能力平均提升 25 个字母(约相当于 5 行),其中 81% 的患者提升了 10 个字母以上;一名患者的改善幅度高达 59 个字母(约 10 行)。

萨赫尔表示:“这是首次在大规模患者群体中实现此类视力恢复的尝试。超过 80% 的患者能够辨认字母和单词,其中一些人甚至可以阅读书页。这是我们 15 年前开始这一研究时难以想象的成果。”

工作原理

PRIMA 系统最初由帕兰克设计,包括一个面积仅 2×2mm 的柔性无线植入片,能够将光信号转化为电刺激信号,以激活剩余的视网膜细胞。患者佩戴的专用眼镜上安装有摄像头,可捕捉影像并通过不可见的近红外光投射到植入物上,后者再将光信号转化为电脉冲,恢复视觉信息传递至大脑的过程。眼镜系统允许患者调整变焦和对比度,以优化视觉效果。

在健康的视网膜中,感光细胞负责将环境光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视神经传递至大脑。AMD 患者因这些细胞受损而导致中央视野模糊,而 PRIMA 系统的作用即在于替代失去功能的感光细胞。

安全性与后续应用

研究报告指出,所有与手术相关的不良反应均在术后一年内消退。尽管该装置尚不能恢复正常的 20/20 视力,但研究团队正探索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的方法,包括帮助患者重新识别面孔与表情。

萨赫尔指出:“我们或许无法仅靠植入物恢复完全正常的视力,但可以帮助患者突破法律定义的失明门槛。”

临床前景

基于试验结果,装置制造商 Science Corporation(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前身为法国 Pixium Vision)已在欧洲提交临床使用授权申请。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于 2020 年在约瑟夫・马特尔(Joseph Martel)领导的研究中完成了美国首例 PRIMA 植入手术。

研究团队还包括巴黎罗思柴尔德基金会医院、巴黎国家 15-20 眼科医院、伦敦莫菲尔兹眼科医院、罗马第二大学等多家机构的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