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西工大教授:鸿蒙成高校必修课,中国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或将重构

抖音秀 热点资讯 8

最近,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特色著称的国防七子之一 —— 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正式将鸿蒙操作系统相关内容纳入其本科生教学体系,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一次浅尝辄止的选修课试点,而是直接融入大一、大二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这一举动背后蕴含着西工大怎样的考量?它对于学生、学校乃至更深层面上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带着这些问题,IT之家最近有机会深度采访了本次鸿蒙课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西工大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周果清老师。

资料显示,周果清教授是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约翰・霍普金斯(JHU)大学访问学者。目前科学研究方向包括机器视觉、计算摄影学、全局优化理论等国际前沿领域理论与问题。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一项、航空基金一项、陕西省自然基金一项、西北工业大学基础研究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面上项目、“863”课题、航空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近年来,周教授在国际顶级会议 ICCV、CVPR,国内重要期刊《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等发表论文 20 余篇,获得发明专利 16 项。

由周教授来解读这次西工大开设鸿蒙课程,无疑具有独特的深度与权威性。

目前,西工大的鸿蒙课程已经开课,主要融入《程序设计语言》和《移动应用开发》两门核心课程。学生的反响远超预期,其热烈程度甚至让教学资源一度紧张。据周教授描述,学校目前唯一的一间鸿蒙机房,从周一到周六全天排满了课程,所有开设鸿蒙相关内容的班级,选课人数均达到甚至超过了教室容量的上限。

根据介绍,这门课程作为面向大一、大二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有着明确的教学计划与考核标准。考核体系沿用了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成熟模式,其中约 50% 基于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30% 是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项目实践,其余 20% 则为指定的课后编程作业。这种设计旨在将理论学习、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确保学生能够系统、扎实地掌握鸿蒙体系。

从课程到目标到立意,西工大的鸿蒙课程有这么多东西可挖

1、西工大鸿蒙课程,来源于与华为的长期合作

    在采访的过程中,IT之家首先问到西工大引入鸿蒙课程的契机和原因是什么。周果清教授认为这并非偶然,而是西工大与华为长期合作与战略契合下的“不谋而合”。

    深厚的合作基础是关键前提。西工大与华为之间早已建立了长期且深度的合作关系,以往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和项目攻关上,双方因此结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这种互信与默契,为教学层面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西工大在学校自身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对创新能力及基础软件的自主可控一直给予高度重视。

    “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并可广泛推广的操作系统之一,其定位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天然契合。”周教授强调。

    2、华为的参与和辅助,是全面、全程、深度

    而说到鸿蒙,显然离不开谈到华为。IT之家接着询问周教授,在西工大这次开设鸿蒙课程的准备工作中,华为是否有参与、辅助教学工作的进行?周教授则表示,此次合作华为的角色远不止技术提供方。他用“全面、全程、深度”三个词来形容华为的参与。

    首先是软硬件环境方面的倾力支持:基于西工大将鸿蒙电脑作为教学设备的诉求,华为投入团队在整个暑假期间,持续帮助学校将原有的教学软件无缝适配到鸿蒙系统上,确保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IT之家还了解到,基于鸿蒙电脑,西工大不仅可以开设鸿蒙课程,也准备开设其他计算机语言课程,例如 C++ 和 Python。其中华为提供的 CodeArts 开发工具,保障了计算机通识课程的纯国产化教学。

    其次,是优质教学资源的全面开放。从去年开始,华为便将其内部非常优质的在线课程和教学资源分享给西工大的教师团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同时,华为还深度参与鸿蒙课程的教学全程,并非只是提供资源。华为有专业的鸿蒙布道师对课程建设持续提供支持,还组织了大量的鸿蒙生态学堂・师资培训,让更多老师深入了解鸿蒙开发,加速鸿蒙课程开展。这种校企深度协同的模式,也体现在对教学挑战的共同应对上。周教授坦言,目前适合西工大这种具有深厚行业背景、学生水平较高的鸿蒙教材确实缺乏。为此,西工大的教学团队凭借其在编撰国家级规划教材方面的丰富经验,从去年起已着手建设与课程配套的自有教材体系,2026 年筹备推出专项的教材计划,力求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3、稳扎稳打地培养创新实用人才,鸿蒙课程背后的逻辑和立意令人深有感触

    当然,关注鸿蒙的朋友相信也知道,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鸿蒙相关的课程或者是特色班。不过,相较于其他高校,西工大开设鸿蒙课程拥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更为深远的考量。

    周教授认为,这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和“校企所”三方协同的教学模式上。

    其一,实践内容源于真实的行业需求。西工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其在航空、航天、航海领域中确实存在的工程问题和技术需求,经过系统梳理、简化和提炼后,直接融入课程的教学环节。这种将前沿行业需求转化为教学案例的模式,是其他学校难以复制的。例如,周教授正在参与及推动的一项校级教改项目,是与航空、航天、材料学院的老师合作,尝试将这些专业的课程设计移植到鸿蒙环境下,验证其可行性。若项目成功,意味着鸿蒙生态将从信息类学科,进一步渗透到西工大的其他特色优势专业中,其生态建设的覆盖面将更为广阔。

    其二,构建“校企所”三方协同的育人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是西工大与华为的结合,更是西北工业大学、华为以及国防工业研究院所三方的深度协同。在这个闭环中,华为提供核心技术与真实的教学体系;西工大负责完成教学过程和产学研合作。周教授强调:“让学生接触和解决真实的问题,对他们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不仅如此,西工大的鸿蒙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体现了前瞻性。课程充分利用了 DevEco Studio 等先进开发工具的特性,如 AI 辅助编程工具 CodeGenie、全场景模拟器和多屏并行调试等。然而,周教授反复强调,教学的重点并非工具本身,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这项技术真正解决了什么痛点?”。他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校园、社会中存在的新问题,然后运用鸿蒙的技术栈去创造解决方案。

    对于当下火热的 AI 辅助编程,周教授也给出了冷静而深刻的见解。他将 AI 比作一把“锋利的大刀”,但如果使用者是一个“编程婴儿”,不仅用不好,甚至可能带来风险。因此,他坚持学生必须首先扎实地学习计算机原理,培养编程思维和计算思维。在此基础上,AI 工具才能成为解放生产力、专注于创新的利器,而不是滋生惰性、替代思考的“拐杖”。这种审慎而务实的教学理念,确保了学生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不会迷失在技术的表象中,而是牢牢掌握创新的主动权。

    更进一步深思,西工大的开设鸿蒙课程背后前瞻式、高立意的独特教育逻辑,也赋予了鸿蒙课程超乎技术学习本身的价值。在采访中,周教授也对此进行了剖析。

    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学习鸿蒙体系将带来显著的职业优势。西工大“三航”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大多是正在全面推动软硬件国产化的国防单位。在校期间提前掌握鸿蒙体系,意味着他们能够拓宽就业面,胜任更多领域的岗位,同时也更有可能获得投入重点资源的核心优质岗位。此外,鸿蒙是一个开放生态,其产业链上还有大量其他公司,系统学习过鸿蒙的学生在应聘这些企业时,无疑具备更大的竞争力。

    从宏观教育趋势来看,这可能是一次重构计算机教育体系的契机。在采访中,周教授提出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观点:

    鸿蒙课程的意义,远非新增几门课程,而是有可能成为计算机科学教学培养体系变革的一个开端。

    具体来说,周教授分析道:十年来,全球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几乎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范式之上:以 x86 为代表的硬件架构、以 Unix / Linux / Windows 为基础的操作系统理论、以 GCC 为典型的编译器原理、以及以 C / C++/Java 为核心的程序设计语言。这个范式构成了几代计算机人才的知识基石和思维模型。

    而周教授所描绘的蓝图,则是在这个范式之外,构建一个完整且自洽的全新体系: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将从传统的内核理论转向鸿蒙的分布式架构,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万物互联”的系统观。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模型将不再局限于经典的 x86 架构,而是延拓支撑鸿蒙电脑运行的华为自有硬件体系。

    《编译原理》课程:课程可在讲解 GCC 原理的基础上,补充方舟编译器的案例,用于理解国产编译技术的发展,让学生在华为的全栈生态中理解从代码到机器指令的转化过程。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入门语言可能从 C / C++ 转向 C / C++ 与仓颉语言的融合;而上层应用开发语言则可能从 JS / TS 转向华为的 ArkTS。

    这一系列变革一旦实现,意味着从西工大走出的新一代计算机人才,其整个知识体系和对计算世界的认知,都是在一个全新的、中国自研的技术“母语”环境中构建的。这是一场深刻的、打破原有传统技术体系依赖的全新“认知体系重构”。

    这或许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困境的终极答案。

    “我认为华为的目标应该更长远、更宏大,那就是让鸿蒙生态的发展为中国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他总结道,“这远比新开设一个教学方向意义更为深远。”

    结语:不可阻挡的浪潮,高校拥抱鸿蒙已成大势

    而当我们将视角从西工大拉远,放眼全国,就可以看到一幅更为宏大的图景正在展开。西工大的探索并非孤例,而是中国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响应国家号召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 400 所高校参与到鸿蒙的人才培养之中,超过 6100 家企业加入鸿蒙生态学堂的创新实训营。

    周果清教授也提到,西工大所在的“国防七子”高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都肩负着相似的使命,在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这表明,高校引入鸿蒙课程已经从个别学校的“自选动作”,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内、由顶尖理工科院校引领的“常规动作”。这股浪潮的背后,是教育界与产业界对国家战略的共同响应,是对构建自研信息技术体系的集体共识。

    操作系统的竞争,本质是生态的竞争;而生态的核心,是人才。如何为鸿蒙这个年轻的操作系统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周果清教授提出了一个极具远见的观点:对中小学阶段的影响,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开设编程课,而是让鸿蒙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试想一下,当未来的孩子们家里的电脑是鸿蒙电脑,学校机房里是鸿蒙设备,手中把玩的是鸿蒙平板。“万物互联”、“分布式协同”这些鸿蒙的核心理念,将如同“我的电脑”和“回收站”一样,成为他们潜移默化中接受的“常识”。

    更重要的是,当老师可以自豪地指着屏幕对学生说“这是我们国家自己的操作系统”时,一颗自主创新的种子便已在孩子们心中种下。

    从这个角度看,鸿蒙生态的建设,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和商业工程,更是一项着眼于未来的文化工程与认知工程。未来,或将产生一批在思想上、情感上、技能上都与其深度共鸣的“鸿蒙新生代”。

    对于中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而言,拥抱鸿蒙等全新生态体系,已不再是一个“是否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更快、更好地融入”的时代命题。

    所以,这不仅是一次课程上的变更,更是一场为中国自研操作系统生态,培养未来的建设者的底层布局。

    这条道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