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槽点到主流 为何板载内存成了大多数轻薄本的选择:原因揭开

抖音秀 热点资讯 11

近些年,轻薄本在诸多方面都有着跨越式的提升,更轻薄的机身、更强悍的性能、更长的续航时间以及更好的屏幕素质等等,但在一个方面却仿佛在退步,那就是扩展性。

目前大多数轻薄本都采用了LPDDR5/LPDDR5X的内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板载内存,即内存芯片直接焊接在主板上,用户无法自行升级。这一设计曾被很多用户视为槽点,如今却已经成为行业主流,今天笔者就和大家聊聊它的优缺点,以及为何被大多数轻薄本所采用。

我们先来说优势,主要有三点:

更少的空间

轻薄本一大核心竞争力就是“轻薄”,所以为了尽可能提升便携性,目前轻薄本在重量和厚度上都在尽可能去压缩,机身内部的空间也变得更加紧凑。

传统的可插拔内存需要占用至少2-3层PCB空间(插槽、连接器、屏蔽罩等),而板载板载内存采用BGA封装,可直接焊接在主板上,厚度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提升了设备的集成度,并且节约内部空间并降低整体厚度,为电池、散热模组以及扬声器等元器件腾出更多空间。

更好的性能

目前来看,笔记本内存使用的SO-DIMM标准已经来到了它的极限,市面上主流产品用的一般是DDR5-5600MHz,最高也就是DDR5-6400MHz。而板载内存目前已经来到了8000MHz+,更高的内存频率理论上能带来更快的系统响应速度,这个可能感知不是很明显,但对于集显的提升则更为明显。

相比于拥有独立显卡的游戏本,轻薄本依赖于CPU的集成显卡来提供图形性能,而集显并没有独立显存,需要共享系统内存作为显存使用,内存频率直接影响数据传输带宽,从而影响集显性能,使用频率更高的板载内存能够显著提升显卡的性能。

近几年,不论是英特尔还是AMD,其处理器的极限性能都有着显著的提升,高频内存可以让极限性能更好的释放,提供更好的图形性能,无论是玩玩游戏,还是视频剪辑都更加流畅。

板载内存通过减少主板与内存条的物理连接,简化了数据传输路径,降低了信号传输损耗,这种直连设计减少了传统插槽式内存可能存在的接触电阻和信号干扰问题,从而提升数据传输效率,降低传输延迟。而且LPDDR5/LPDDRx等板载内存采用更高效的低功耗设计,能够降低能耗,从而提升笔记本设备的续航。

更低的成本

从设备制造角度来看,板载内存采用BGA封装,省去了传统可插拔内存的插槽、连接器、屏蔽罩等部件及2-3道焊接工序,降低了生产复杂度和成本。当然,板载内存也并非是完美的,它也有着明显缺点:

不可升级性

相比于可插拔内存,板载内存更像是“一锤子买卖”,由于是焊在主板上的,所以后续几乎不可能进行升级和扩展,在你购买设备时,是多大内存就是多大,这也是它最被诟病的一个问题。

随着目前应用程序以及AI大模型对于内存的需求增加,32GB板载内存也成为了主流的规格,基本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64GB甚至更高的的产品虽然有,但还非常少。

维修成本高

除了无法升级被这一主要原因外,维护成本也是其非常关键一个问题。虽然板载内存消除了金手指氧化、插槽松动等传统故障源,而且故障率更低。

但板载内存通过BGA封装直接焊接在主板上,无法单独拆卸,若内存芯片损坏,有可能需要更换主板,相比于可插拔内存只需更换坏掉的内存条,维修成本要高很多。

并非在退步,而是一种权衡

我觉得板载内存逐步成为主流,并非是退步,而是一种权衡,对其利弊的权衡,你可以称其为“槽点”,但这个“槽点”,为轻薄本换来了更多的东西。

尽管无法进行升级,损坏维修成本更高,但它可以节约内部空间,让设备做的更加轻薄,或是容纳更大的电池,同时提供更好的性能,尤其是对集显性能能有着明显的提升,还有着更低的功耗,优化续航时间,并且为厂商节约制造成本,算是当下在技术、成本与用户需求三重约束下的一个优解,更适合当下的轻薄本。

最后还是要提醒下大家,目前市面上多数轻薄本都采用了板载内存(LPDDR5/LPDDR5x),所以大家在选购时稍微注意下,个人建议尽量选择32GB内存版本,毕竟它无法进行扩展升级,目前应用程序以及AI功能,对于内存的需求都在逐步增大,以免后续出现内存不足的问题。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法升级的板载内存也在“逼迫”消费者选择大内存的型号,对于厂商来说能够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内存不足且无法升级,还会促使用户更换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