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快增长:天文学家发现超饿“流浪行星”,每秒吞噬太空尘埃近 60 亿吨

抖音秀 热点资讯 5

10 月 7 日消息,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研究人员观测到一颗正在“暴食”的流浪行星,其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气体与尘埃的速度高达每秒约 60 亿吨,这也是人类迄今观测到行星中最快的成长案例。

这一发现为科学界提供了关于流浪行星形成方式的新线索,暗示部分行星可能与恒星形成过程相似。相关研究成果已于 10 月 2 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上(附 DOI:10.3847/2041-8213/ae09a8)。

原来行星也不乖

这颗行星被命名为 Cha 1107-7626,位于距地球约 620 光年的蝘蜓座,质量约为木星的 5 至 10 倍。与环绕恒星的普通行星不同,此类流浪行星并不依附任何恒星系统,而是独自漂浮在太空中。

研究负责人、意大利国家天体物理研究所巴勒莫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维克托・阿门德罗斯-阿巴德(Víctor Almendros-Abad)表示:“人们通常认为行星是安静而稳定的世界,但此次发现表明,自由漂浮的行星质量天体也可能非常活跃。”

研究团队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及其 X-shooter 光谱仪对 Cha 1107-7626 进行观测,并结合了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和 VLT 早期设备 SINFONI 光谱仪的数据。

结果显示,该行星周围的气体和尘埃盘正不断向中心坠落,形成所谓的“吸积”过程。到 2025 年 8 月,其吸积速率在数月内激增至原来的八倍,达到每秒约 60 亿吨。阿门德罗斯-阿巴德指出:“这是有史以来记录到的行星质量天体最强的吸积事件。”

模糊行星与恒星的界线

研究合作者、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天文学家阿莱克斯・斯科尔茨(Aleks Scholz)表示:“流浪行星的起源仍是未解之谜 —— 它们究竟是像恒星一样形成的最低质量天体,还是被母星系抛出的巨型行星?”

研究团队发现,Cha 1107-7626 的爆发性吸积过程与年轻恒星极为相似,表明至少部分流浪行星可能沿着恒星的形成路径诞生。

另一位合作者贝琳达・达米安(Belinda Damian)补充道:“这一发现模糊了行星与恒星的界限,让我们得以窥见流浪行星早期形成的过程。”

磁场与化学变化

通过比较吸积爆发前后的光谱,科学家发现磁活动可能在驱动该次物质坠落中起了关键作用 —— 此前这种现象仅在恒星中观测到。这意味着即便是低质量天体,也可能具备强磁场来维持能量吸积。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吸积事件期间首次探测到环绕行星盘中的水蒸气信号,而在事件之前并未发现此迹象。这一化学变化此前也仅出现在恒星系统中。

后续将揭示更多有关信息

由于流浪行星本身极为微弱,观测难度高,研究者期待 ESO 正在建设的极大望远镜(ELT)能在未来改变这一局面。该望远镜位于全球观测条件最优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其巨型主镜和高灵敏仪器将帮助天文学家发现更多类似天体。

ESO 天文学家、论文合作者阿米莉亚・巴约(Amelia Bayo)表示:“行星天体竟能表现出类似恒星的特性,这一事实令人震撼,也让我们对宇宙中新生世界的多样性充满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