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首台离心机主机近日在浙江杭州正式启动运行。该设施由浙江大学牵头建设,将构建远超地球引力的“超重力”实验环境,实现“时空压缩”效应,为多学科前沿研究与重大工程技术验证提供关键支撑。
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主要包括三台离心机主机,以及六座实验舱内的18台机载装置,涵盖边坡与高坝、岩土地震工程、深海工程、深地工程与环境、地质过程、材料制备等多个研究方向。
此次启用的首台离心机“CHIEF1300”容量达1300g·t(重力加速度·吨),是目前全球容量最大的离心机。此外,容量更大的“CHIEF1500”与“CHIEF1900”也正在加紧安装中。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米/平方秒,称为常重力,而超重力环境可达到其数百甚至上千倍。该装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云敏指出:“在超重力场中,我们能够在实验室中以小尺寸、短时间模拟再现真实世界中漫长的地质演变、重大灾害和极端环境。”
例如,在100倍重力条件下,100米的实体可缩至1米模拟,污染物迁移百年的过程可在不到四天内完成,这种“时空压缩”能力为科学研究与工程验证带来革命性可能。
“CHIEF1300”主机室为占地约230平方米的圆形地下结构,其核心离心机犹如高速旋转的巨型“天平”。转臂半径约6.4米,转速越快,离心力越大,从而形成从10g到300g可控的超重力实验条件。据装置总工程师、浙江大学凌道盛教授介绍,团队采用了深基坑、低气压机室、液冷壁等多项创新技术,确保主机运行稳定可靠,满足多学科实验需求。
作为全球少有的可耦合超重力与多种极端环境的大型实验平台,该装置已在多个前沿方向取得预研成果。例如,在模拟2000米深海压力环境中研究可燃冰安全开采,通过超重力振动台验证高坝抗震设计,利用造波装置模拟海啸对海床作用以指导海上风电选址,以及在超重力炉中制备性能更优的高铁接触网导线材料等。
陈云敏院士表示,“超重力的世界非常精彩”,该设施未来将建设为开放共享的国际科研平台,期待携手全球科学家共同推动前沿探索与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