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值机“付费选座”引争议,专家回应“可能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抖音秀 热点资讯 8

9 月 22 日消息,2025 年国庆中秋假期合并,10 月 1 日至 10 月 8 日放假八天,今年假期旅游热度高涨。据央视网报道,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反映,购买机票后准备在线值机选座时,发现大量座位显示为“锁定”状态,可供免费选择的座位非常有限。

不少用户发现,自己乘坐的航班中,比较靠前的位置,以及靠窗和过道等更受欢迎的座位,大多已被锁定,无法直接选择。对此,航空公司客服回应称,这些座位属于“增值产品”或“增值服务”,需扣除积分才能解锁。通常越靠前的座位所需积分越高,具体规则以页面显示为准。

目前,国内航空公司普遍推出预选座位类增值服务。国际航班多采用直接付费方式,而国内航班则常要求用户使用里程积分兑换。有用户反映,在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上,解锁一个座位需支付 1600 或 3100 积分,具体金额依座位前后等因素浮动。不过,航空公司普遍未对“锁座”的具体规则和比例作出清晰说明。

公开信息显示“付费选座”最早源于国外航空公司,尤其在低成本航空中较为常见。因其机票价格较低,航空公司会通过选座费、行李费等附加项目增加收入。约从 2015 年起,国内航空公司开始在国内航线尝试推出“付费选座”服务。早期飞机锁座更多是出于航空安全考虑,后来逐渐转变为一项增值业务。

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出于航空安全或特殊群体需要锁定部分座位可以理解,但如果是为了多收费而将大量甚至绝大多数座位锁定,则可能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专家进一步指出,“付费选座”还可能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旅客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同时也可能违反《价格法》,变相让消费者在机票之外承担额外费用。尤其当一半以上甚至百分之七八十的座位都被锁定的时候,这种机制明显有失公平。

专家建议,航空公司应明确锁定座位的比例和范围,“付费选座”的规则也应公开透明,免费与付费座位的设置应合理兼顾不同旅客的需求。

2016 年,北京市发改委曾因“自立收费项目”对中国联合航空的“选座收费”行为作出处罚,认定其违反《价格法》。但此后,各航空公司类似的“付费选座”业务却鲜见被处罚。

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民航管理规定,对这类行为及时研判。如确实存在违法违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应坚决责令整改,保障旅客获得更加公平、透明的民航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