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品商超里很少见国产香蕉:真相你肯定猜不到

抖音秀 生活百科 5

周末闲逛超市,想买串香蕉,却发现货架上清一色摆满了来自菲律宾、越南、厄瓜多尔等地的进口香蕉。

它们个头均匀,外皮金黄,卖相十足。

挑来挑去,却很难找到一串贴着“国产”标签的香蕉。

作者拍摄

这不禁让人感到好奇:中国明明是香蕉的原产地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香蕉生产国,为何在自己的市场上,却会出现这种“国产香蕉去哪儿了”的现象?

国产香蕉的实力

事实上,在生产香蕉这块儿,咱们中国可是相当权威。 

作为世界上最早栽培香蕉的国家之一,至今,中国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的香蕉生产国。

我国香蕉种植面积常年在 500 万亩左右波动,产量则在千万吨以上。以 2022 年为例,当年我国香蕉产量则达到了 1177.68 万吨。 

当然,这么点儿香蕉是不够咱们吃的。实际上,中国的香蕉消费总量同样位居全球第二位,2022 年我国香蕉消费总量约为 1300~1400 万吨。

差的这些香蕉,就得靠进口了。中国每年香蕉进口量约 160~180 万吨。 

从数据来看,尽管我们每年进口的香蕉确实不少,但从全国总消费量来看,国产香蕉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费的绝大部分香蕉,理应还是国货,只不过它们更多地出现在传统的农贸市场、菜市场或是街边水果摊里。

为何精品商超中难觅国产香蕉?

我们普遍在主打高档、精品定位的商超里看到大量进口香蕉。因为它们在品质、外观和品牌上更符合这些销售场所的定位。

我们常吃的进口香蕉品种多样,比如超甜蕉、超糯蕉、皇帝蕉、有机香蕉、火山甜蕉、红皮香蕉等。这些品种往往口感独特,卖相也更具吸引力,让追求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者有了更多样的选择。 

然而,真正让进口香蕉在高端商超里站稳脚跟,甚至挤占国产香蕉生存空间的,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进口蕉在价格上反而有较大优势。

实际上,在菲律宾、厄瓜多尔等世界香蕉出口大国,以及近年来崛起的越南等国,香蕉种植业已经达到了高度的规模化和工业化。

规模化的生产模式,让进口香蕉在成本上具备了国产香蕉难以企及的优势。在这些香蕉种植地,土地和人工成本远低于中国,这使得它们的生产成本从源头就更低。再加上成熟的全球物流体系,即使跨越千里,这些香蕉的到岸价格依然极具竞争力。

规模化生产,让水果这一原本看天吃饭的产物可以更为标准化,也满足了高端商超们对于稳定、持续货源的需求。

在超市里,我们经常会以貌取果,而进口香蕉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从采摘、分级、包装到运输,进口香蕉有着严格的标准化流程。

每一根香蕉的个头、弯曲度、成熟度都经过精心筛选,最终摆上货架的香蕉,几乎个个都是大小均匀、外皮光洁、品相完美。

作者拍摄

国内香蕉业的问题

进口香蕉的强大优势,反衬出国产香蕉的“不争气”。但这背后,并非是国内技术和农民的努力不足,而是受制于多重因素。

相较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的东南亚香蕉产区,中国的香蕉主产区(如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岛等地)在气候上略逊一筹。

虽然这些地方也适合香蕉生长,但更容易受到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导致产量不稳定。

更可怕的是,被称为“香蕉癌症”的巴拿马病等病虫害,正严重威胁着传统香蕉产区,迫使蕉农不得不转移种植区域。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主产区的土地租金和人力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这大大挤压了香蕉种植的利润空间。

对于蕉农来说,种香蕉的收益越来越薄,不少人无奈转种其他经济作物,甚至放弃种植。

尽管国内的种植技术并非落后,但大规模的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化运作仍有待提升。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化采摘、包装和分级流程,国产香蕉在运输过程中容易磕碰、变质,导致高损耗率。这使得国产香蕉的物流成本和损耗率居高不下,成本自然也难降低。

虽然国产香蕉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未来可期,因为它拥有进口香蕉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在物流给力的情况下,国产香蕉的运输距离更短,可以更快地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保证了其在口感和新鲜度上的天然优势。

而中国的香蕉品种,更是有着巨大的潜力。中国幅员辽阔,不同产区孕育出各具特色的香蕉品种,如云南的花香蕉、苹果蕉等,它们独特的风味是进口香蕉无法复制的,能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

只要加强技术、物流和品牌建设,国产香蕉也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上一篇山姆门店回应卖冷冻2年的西兰花:可放心食用

下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新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