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月壤最新研究成果来了 首次揭开月背演化历史

抖音秀 热点资讯 10

7月10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日前,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系统梳理了自接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一年来取得的系列成果。

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四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这四项科研成果中,最新发表的揭示月幔演化特征研究中,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采集到的玄武岩样品开展了研究工作。

这些玄武岩源于月球内部月幔的熔融产生岩浆上升喷发至月表。

专业领域将这一产生玄武岩浆的月球内部熔融区域称为月幔源区。

通过对这些约28亿年前形成的玄武岩样品进行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等分析,研究团队全面揭示了其化学成分特征。

同时利用玄武岩的同位素分析,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嫦娥六号着陆区之下的月幔源区极其缺乏易熔元素,这些易熔元素指的是倾向于在熔体中富集的元素。

基于此,科研团队提出了该区域玄武岩源区物质的两种可能的形成原因:既可能是月球最初形成的“先天状态”,也可能是后期南极-艾特肯盆地巨型撞击作用的“改造结果”。

这项研究成果为人类首次获取的月球背面样品揭示深部月幔物质特性提供了关键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