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母数量将降至10艘

抖音秀 热点资讯 8

美航母数量将跌至30年最低,福特级关键技术故障与供应链危机导致"肯尼迪"号延期至2027年,西太平洋战力空窗期或长达一年。与此同时,中国福建舰入列在即,海权天平正微妙倾斜。


据环球时报报道,2025年7月7日,美国海军学会网站一条分析文章,在军事观察圈投下涟漪:美海军现役航母编队即将迎来三十年来的最小规模。导火索是新一代福特级航母二号舰“约翰·F·肯尼迪”号的交付再度跳票——从原定今年7月延至2027年3月,直接导致美军航母数量在未来一年内缩水至10艘。

而该消息也是上了百度热搜榜第二。

实际上,这已是“肯尼迪”号四年内的第三次延期。早在2023年,它的交付时间就从2024年6月推迟到2025年,如今又因两项关键技术卡壳:用于战机降落的先进拦阻装置(AAG)认证未完成,以及运输弹药的先进武器升降机(AWE)安装进度滞后。

这些问题堪称福特级的“老大难”。首舰“福特”号就因11台武器升降机的调试故障拖延数年,最后一台直到2021年才交付海军。制造商通用原子公司对此沉默以对,而建造方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坦承,许多从首舰总结的经验“来得太晚”,无法应用到建造过半的“肯尼迪”号上。

“尼米兹”号航母

雪上加霜的是,服役整整50年的“尼米兹”号已确定在明年5月退役。按美军航母“11艘红线”的法定要求(国会视为维持全球部署的最低标准),两件事的时间差将形成近一年的战力空窗期。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连锁反应:三号舰“企业”号同样难逃延期命运,交付时间从2029年9月推迟至2030年7月,官方归咎于“材料供应延迟和供应链表现疲软”。

供应链危机背后的工业萎缩

表面看是技术故障,深层病灶却在供应链。五角大楼2026财年预算文件直言,“企业”号延期主因是“产业链协作低效”。

彭博社进一步披露,升降机制造商遭遇的生产瓶颈直接拖累“肯尼迪”号进度。

实际上,美国造船业衰落早有征兆——制造业岗位从1979年的1960万锐减至2019年的1280万,工业根基的松动让军舰交付一拖再拖,部分承包商甚至延误长达三年。尽管特朗普政府今年3月紧急成立“造船业振兴办公室”,但想扭转数十年的产业空心化绝非朝夕之功。

全球部署的“捉襟见肘”

航母数量跌破下限,首当其冲的是实战部署能力。按美军惯例,11艘航母通常维持“5艘维护、5艘部署、1艘机动”的循环模式。

“尼米兹”号退役后,美军在西太平洋最多只能保持3艘航母存在;若中东突发冲突牵制力量,该区域可能仅剩1艘航母支撑局面。这种窘迫恰逢亚太海域博弈升温期。海军部长约翰·弗兰切蒂曾强调航母是“威慑基石”,而今兵力收缩或将迫使美军重新评估全球热点地区的介入能力。

对手的脚步声正在逼近

中国“山东舰”航母访港

耐人寻味的是,“肯尼迪”号延期的消息传出时,中国山东舰航母编队刚结束访港行程。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入列在即,第四艘核动力航母据称已在大连开工,采用媲美福特级的电磁弹射系统。美国海军学院推测,若中方延续“下水一艘、建造一艘、研发一艘”的节奏,到2030年“肯尼迪”号形成战斗力时,中国可能拥有4个航母战斗群。此消彼长之下,西太平洋的海权天平正在微妙调整。

国会与军方的补救博弈

面对危机,美国海军尝试技术性补救:探索在2027年正式交付前对“肯尼迪”号进行“初步验收”,争取让其提前参与舰队行动。但此举被质疑为政治安抚——就在今年4月,海军官员还向国会保证“2026年交付”,如今再次食言。而交付延误的根源之一,恰是国会2019年否决海军“双阶段交付”方案(先交付后升级),坚持要求“肯尼迪”号必须直接搭载F-35C战机,导致船厂被迫返工。

当然, 对于美国海军学院网站的这条消息,我们也可以解读为“是在释放烟雾弹”,将美国航母数量刻意描述为十艘以下,但实际上,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就算美国海军航母数量不到十艘,那依然是很强大的海军力。因此,我们可别被误导。



标签: 美国 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