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关于取消公摊面积的讨论再次引爆网络,成为热议话题。专家指出,取消公摊将成为2025年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一政策将提升买房品质,增强购房积极性,让广大购房者切实感受到利益所在。
长期以来,“公摊面积”这一概念始终饱受争议。许多购房者表示,自己花费巨额资金购买的房屋,实际使用面积却远低于期望值。有的商品房号称128平方米,但真正到手的使用面积可能只有80多平方米。对于购房者而言,不仅感到权益受损,还面临难以核实公摊面积的尴尬。
事实上,公摊面积的计算往往缺乏透明度。开发商提供的面积数据多由内部决定,购房者难以直接参与监督,更别说验证每户的实际公摊情况。购房款里“看不见”的部分,最终只能成为一笔糊涂账。
公摊面积的概念最早由香港房地产开发商霍英东提出,20世纪50年代,香港住房资源紧张,霍英东在开发楼盘时推出“分层出售、分期付款”的模式,并在整栋楼的公共区域分摊成本。虽然这一模式初衷是为了平衡开发和销售的利益,但随着时间推移,在内地楼市的实际操作中逐渐显现出诸多弊端。
近年来,针对公摊面积的质疑声逐渐增多,部分地区已经迈出了取消公摊的实际步伐。12月17日,河北张家口市发布政策,鼓励实行“现房销售”,并逐步推进“取消公摊”。湖南衡阳市也明确表示,商品房销售将以套内建筑面积计价。
专家指出,这一系列政策信号说明,取消公摊已经被列入重要议程。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取消公摊后,买房者能以100平方米的合同面积,实际获得10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得房率大幅提升,这无疑会让购房者的权益更加有保障。
不仅如此,取消公摊还将促进市场透明度的提升。在房屋买卖环节中,购房者不用再为公摊部分“埋单”,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所支付的每一分钱究竟花在哪里。这对于改善房地产市场信任度、提升消费者信心无疑是重大利好。
尽管取消公摊面积的政策受到广泛欢迎,但也有不少网友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担忧。有网友表示:“取消公摊是好事,但开发商可能会以提高单价的方式将成本转嫁,结果总价还是一样。”还有人担心:“如果二手房买卖也以实际面积为准,那卖房者是否会因此吃亏?”
不过,专家对此回应,政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简单改变房价计算方式,而是让购房者的权益更加清晰透明。取消公摊的同时,配套政策和市场机制的调整也必不可少,比如价格监管、合同细则的完善等。购房者的实际感受将是政策效果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事实上,早在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提出住宅应以套内面积进行交易。近年来,随着购房需求更加多样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取消公摊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部分城市率先试点,这一政策有望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
取消公摊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房屋面积的重新定义,更在于改变购房者与开发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使房屋交易更加透明,同时也为房地产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购房者而言,取消公摊的直接好处就是花钱买到“看得见”的面积,提高居住品质。尤其是在当前楼市低迷、购房需求萎缩的背景下,这一政策无疑是对市场的强心剂。提升购房者的信心,不仅有助于楼市回暖,也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